唐高宗李治为什么没派裴行俭出兵西域?
为何唐朝未派裴行俭西征吐蕃?趣怪网带你探寻历史真相。
关于唐朝在战争中大非川的失败,其历史影响深远,不仅导致在吐谷浑、西域等地的领土损失,更直接影响了朝鲜半岛的局势,使唐朝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结束了其第二次对外扩张的高峰期。对于这场战事失败的原因,历史学者们众说纷纭。其中,唐高宗李治未让裴行俭带兵出征的选择,被许多人视为重要原因之一。
从军事和外交角度看,裴行俭的确是攻打吐蕃的更合适人选。他出身名门,继承自名将苏定方的兵法,在西域享有盛名。他在担任安西大都护期间,平定了众多西域争端,使许多草原部落归顺唐朝,助力西域进入繁荣期。他对西域的了解和威望,足以组织西域军队抵御吐蕃入侵。
相较之下,薛仁贵在军事上的表现虽突出,但在政治上却显得弱智。他在平定铁勒九部叛乱中的表现并不出色,且在回猥、高句丽等地的强硬手段引发了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将薛仁贵与裴行俭相比,派出裴行俭无疑是更佳选择。
那么,为何李治未选择裴行俭呢?这可能与当时的朝廷政治斗争有关。裴行俭出身河东门阀,是世家子弟,他的背景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唐高宗初年,李治与武则天的感情纠葛,实际上也是门阀世家与中小地主家族、寒门官员之间政治利益的冲突。裴行俭作为世家子弟,自然站在门阀世家一边,强烈反对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一立场使他与李治和武则天的关系紧张,从而失去了带兵出征的机会。
当时主政西域事务的正是裴行俭的老师苏定方,但裴行俭因上述原因被调离西域,回到长安担任文臣。这导致西域的防御力量减弱,给吐蕃带来了可乘之机。吐蕃趁机出兵西域,联合西域部族进攻,形势严峻之下,李治只好从高句丽调回薛仁贵出兵西域对抗吐蕃。
裴行俭因出身背景和政治立场等因素,未能得到李治的重用,而薛仁贵的政治立场与李治和武则天更为一致,虽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但在政治上的弱智和强硬手段却为唐朝在西域的统治留下了隐患。历史的走向因此改变,吐蕃的入侵也成为了唐朝的一大挑战。薛仁贵,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在政治与军事领域独树一帜。他与其他门阀世家保持着微妙的距离,却有着独特的政治信誉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些都深得李世民的认同。在唐朝的宫廷之中,薛仁贵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裴行俭,出身名门望族,却在政治舞台上独树一帜,他坚决反对武则天登基的决策,成为了反对派的先锋,早已被列入了宫廷的黑名单。当时,李治身患风眩症,政务大多由武则天代理,裴行俭因此并未成为出兵西域的统帅人选。尤其是在武则天诛杀一家的事件后,为了稳定朝廷局势,李治更不可能让世家子弟掌握兵权。
李治却选择了薛仁贵作为出兵西域的统帅,将他置于战争的前线,而裴行俭则被任命为吏部侍郎,留在了长安城。薛仁贵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与吐蕃军队打得火热,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而裴行俭则在长安城主持科举,他也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定下的“身、颜、书、判”的科举规矩,以及各种国家选才授官的制度,成为了后世沿用的标准。这种安排对于唐朝来说却是一场不幸。因为政治斗争的原因,李治和武则天将能够平定吐蕃的名将放在长安担任太平官,这无疑是一种短视而愚蠢的操作。这种决策导致了唐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尤其是大非川之败,更是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个痛点。
薛仁贵在战场上的辉煌与裴行俭在朝堂上的智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在外征战沙场,一个在内运筹帷幄,两者本应相辅相成,却因为政治斗争而分道扬镳。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唐朝的兴衰变迁,也揭示了政治斗争对国家和个人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