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大战明军战败的罪魁祸首是洪承畴还是崇祯
崇祯帝失败的根源,在于其选择的决战时机完全背离了理性。他的后勤组织及同样存在严重问题。在极度不利的国内外形势下,贸然发动决战,显然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满清竟会率领清军主力以倾国之力参与决战,而崇祯帝却没有有效的战略预备方案。
若在崇祯十三年,崇祯帝让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出关,与清军对峙于锦州,这还可视为基于国内情况的合理判断。然而到了崇祯十四年,关内的农民义军纷纷复起,关内局势混乱不堪。在这种背景下,崇祯帝仍打算用仅剩的战略机动兵团与清军在辽西走廊进行大规模战斗,这种做法简直让人无法理解。
当时,天灾持续,税赋苛刻,额外加征导致农民纷纷破产,沦为流民。他们加入到李自成、张献忠所部的农民军中,使得农民军的人力兵力不断壮大。先后攻克襄阳、洛阳两个战略重镇后,杨嗣昌主导的“十面六隅”围剿策略彻底失败,连他自己也兵败身亡。
农民军在河南和湖广两个战略要地活跃,使得南方各省筹措粮饷送往京师变得极为困难。若明朝继续加大对山西、北直隶、山东等省的粮草搜刮,只会引发民心沦丧,这些地区也将迅速失守。
洪承畴出关时的两个作战目标,一是救出被围的关宁军,二是保住锦州这个战略据点。在皇太极已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包围锦州的情况下,这两个目标确实超出了明军当时的组织和战斗能力。
对峙两年间,明军多次尝试保护锦州并成功击退清军解围,但除非将全部主力都压上,否则兵力绝对不足。而洪承畴的想法是在松山维持十多万大军与满清拼持久消耗。但在关内各省已被农民军搅得一团糟的局势下,这一想法显然不可行。至于想在野战中击败清军主力,收复辽东疆土,更是“不切实际”。
如果明军只想救出祖大寿和他所部关宁军,给辽东一个交代的话,是有可能实现的。明军的两次解围行动都曾摸到了锦州城边。若此时崇祯帝果断要求祖大寿放弃锦州与主力会合,完全有可能在皇太极赶到前全身而退,只留下空城给满清。
在满清已控制蒙古草原的情况下,锦州的战略意义相对较小。若祖大寿部退守山海关,有洪承畴和他率领的十三万精锐调回关内战场,或许能改变局势。然而残酷的历史事实却是关内战场的失败让崇祯帝急需在关外战场取得胜利以挽回颜面。
洪承畴在松锦战役前期的战果不错,于是崇祯帝在后勤、组织和战略态势均不利的情况下,仍决定赌一把大的。他几乎拿出了全部,想靠一场对满清的战略决战来扭转局面。然而结果我们都知道,明军被逼着打了一场速决战,除了少数精锐如曹变蛟等浴血奋战外,其余大部分明军都溃逃或投降。洪承畴这样的帅才投敌,标志着明朝确实气数已尽。皇太极的后人参观松山古战场时都感慨此战的重要性与决定性影响。可以说这是满清取代明朝、百战开国最关键的战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