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麻喇姑只是一个宫女,为何是以皇室成员身份
苏麻喇姑:一个宫女的非凡人生
众人皆知,苏麻喇姑这位宫女之死,非同寻常。她的葬礼是以皇室成员的标准风光举行,皇子们为她披麻戴孝守灵,甚至亲自下旨修建坟墓。那么,她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苏麻喇姑的本名源自蒙古音译,汉语意为“口袋”。后来随着岁月的增长,她改满语名为苏麻喇,名字中的“大口袋”之意亦随之深化。而宫中的尊称“姑”,则标志着她在宫廷中的地位。
出身于贫困游牧家庭的苏麻喇姑,因家庭贫困而在十几岁时被卖到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的府中为婢。她的人生从这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分配给宰桑布和的女儿布木布泰贴身服侍的苏麻喇姑,与这位未来的女政治家、清太宗的皇后、皇帝的母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纽带。从十几岁开始,她们未曾分离,尽管名为主仆,却情同姐妹。为了陪伴布木布泰,苏麻喇姑一生未嫁,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皇太极的猝死引发了一场权力斗争。在这场纷争中,苏麻喇姑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对局势的敏锐观察,成为了孝庄的得力助手。她精通蒙、满、汉三种语言,时常为孝庄出谋划策。在孝庄游说多尔衮放弃争夺皇位的过程中,苏麻喇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她建议多尔衮支持孝庄之子福临继位,这一主张最终取得了成功。
清朝入关后,多尔衮独揽大权,使得年幼的顺治成为他的傀儡。在这种情况下,苏麻喇姑得以比较自由地见到顺治,她经常代替孝庄探望照顾年幼的顺治,给予他母亲的关爱。而当顺治之子康熙感染天花时,苏麻喇姑可能是基于自己得过天花病毒而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康熙的任务。在康熙幼年时,苏麻喇姑更是担当起教导康熙启蒙的责任,教授他满汉文字和宫廷礼仪。
历史上,康熙对苏麻喇姑的尊敬和感激远非一般。他将苏麻喇姑视为母亲一般,公开场合中常称其为“额娘”。这种深厚的感情源于苏麻喇姑对康熙的抚育和教导之恩。由于康熙的尊敬以及苏麻喇姑的善良和宽容,她在宫廷上下都受到了广泛的尊敬。
苏麻喇姑这位宫女的非凡人生展示了她的聪明才智、无私奉献和对皇室的无尽忠诚。她的特殊地位不仅源于她的才华和勇气,更源于她对皇室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她的生活故事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感纽带和人生哲理。苏麻喇姑,这位对孝庄极为忠诚的女子,终身服务于祖孙三代,终身未嫁。她在孝庄逝世后,一度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甚至想要绝食殉葬。康熙皇帝以其睿智与深思熟虑,将新生的十二皇子胤祹托付给她,以此转移她的悲伤情绪。这一举措极为有效,苏麻喇姑开始全心全意抚育胤祹,也从悲伤中走出。
苏麻喇姑的晚年笃信藏传佛教,坚持吃素,并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每年年终,她会喝下身上的洗澡水,以忏悔过去一年的罪业。这一习惯在《啸亭杂录》中得到了详尽的记载,而该书的作者昭梿是礼亲王代善的六世孙,所记录的民俗和文史资料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除了喝洗澡水,苏麻喇姑还有一年洗一次澡的习惯。这一习俗源于蒙古中下层牧民的生活习俗,由于蒙古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加上游牧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不得不减少洗澡的频率。苏麻喇姑作为一位出身贵族的女子,却秉持着这样的习惯,不仅自己不常洗澡,还将洗澡水喝掉,体现了她对藏传佛教的深厚信仰。
除了这些独特的习惯,苏麻喇姑几乎从不吃药,即使生病也坚持不吃药。这也是蒙古中下层牧民的习俗之一。由于他们居无定所,医生不好找,因此一些小病都靠自身免疫系统挺过去。苏麻喇姑也秉持着这种信念,即使康熙亲自劝她吃药也没能成功。
尽管苏麻喇姑有这些看似不卫生的习惯,她的身体却非常好,一直活到了93岁。她一生对胤祹无微不至的照顾,也得到了康熙的极高评价与善待。在苏麻喇姑去世时,康熙悲痛欲绝,甚至改变行程火速回到京城与她做最后的告别。胤祹更是主动要求为苏麻喇姑披麻戴孝守灵,送她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