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世代相传的印记文化:马烙印
草原上世代相传的印记文化——马烙印
春风习习,和煦的阳光洒满大地,茫茫草原上的积雪在悄然消融。在这春意盎然之际,草原迎来了一场特有的节日——打马印。这是一项古老而独特的传统风俗,是蒙古族牧民对马烙印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马烙印,又称打马印,是蒙古族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传统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马烙印与蒙古民族的牧马业管理、社会生活、风俗礼仪、文化艺术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马一直是蒙古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家畜,是他们逐水草迁徙的重要生产和生活工具。早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漠北草原的养马业已相当发达,每一匹骏马几乎都有自己的烙印,用以区分归属。
打马印,是蒙古族牧民对马匹进行标识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风俗由来已久,数千年前,匈奴、突厥先民已开始使用马烙印。而蒙古民族使用马烙印的时间则大约始于12世纪,成吉思汗在战争中为辨别各部马群,开始在马身上烙印。
随着岁月的流转,打马印风俗在草原上流传至今,展示了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早创造和使用了商标。在古代,马烙印是一个部落、家族财产权和地位的象征。
在乌拉特草原,记者感受到了打马印风俗的独特魅力。打马印节这天,牧民们在平坦的草地上燃起篝火,铁制的马烙印横在火中炙烤。待客的蒙古包里,炒米、奶茶、黄油、奶皮子等美食摆满方桌。德高望重的长者为打马印仪式主持人,他身穿民族服饰、戴着帽子,高呼打马印开始。一阵激烈的马蹄声响过,几名骑手追逐一匹火红的骏马,将其套住、摔倒,众人一拥向前,完成剪鬃和烙印的工作。
打马印是牧民的一件大事,一般会选择在春季吉祥的日子进行。春季打马印,马的伤口愈合快,有利于马群的繁殖。马烙印由蒙古族工匠精心锻制,印面采用起凸阳文、镂空透雕,柄长约60-80厘米,柄端中空,以便装木柄。
蒙古民族在千年的迁转游牧过程中,吸纳各民族文化,牧马业高度发展,打马印文化也随之发展,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打马印风俗礼仪。苏尼特草原的打马印风俗仪式包含着丰富的民俗信息。在打马印的过程中,长者会诵颂着古老的《打马印颂词》,内容真挚感人。打马印结束后,众人欢歌饮酒,庆祝这一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喜庆节日。
古老的打马印风俗在草原流传至今,已成为草原上世代相传的印记文化。它不仅是蒙古族牧民对马匹的标识方式,更是他们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更多关于马烙印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请关注频道继续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