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经之首《易经》,万经之王《道德经》,为何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孕育着谦谦君子,他们温润如玉,尽显民族之风采。《易经》与《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化的两大宝典,都情有独钟于一个关键字——谦。
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源头的《易经》,经世致用,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其卦象寓意天象,展示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在八种天象中,谦卦的卦象意味着沉着稳重,隐而不发。这种谦,并非表面上的自我否定,而是顺其自然地守中正。
《道德经》作为首部完整的哲学巨著,纵论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其文意古奥,寓含深博。在这部巨著中,谦下的理念与《易经》相呼应。比如,《易经》中的“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意在表达具有谦美德的人,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能逢凶化吉。而《道德经》中的“生而弗有”,则是告诫人们要像道那样尽职本分,虽功成名就不居功自傲。
谦卦的第一至第四爻,分别与《道德经》中的理念相互呼应。每一爻都传递着谦虚、谦下、功成不居的处世之道,这些理念在《道德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如“鸣谦,贞吉”,意味着真实可信的谦恭美名,处正得中,是为大吉。这与《道德经》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理念相呼应。
《易经》与《道德经》中的谦道,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处世智慧。它们教导人们保持平和谦卑的心态,放低身段,不因成就而骄傲自满。这种谦道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功,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更应当学习这种谦道,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以此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再深究一步,《易经》与《道德经》中的谦道,其实质是对自然之道的遵循。大自然孕育万物而不居功,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正是“谦”字的最高境界。我们应当效仿自然,以谦和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世事。
谦道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在成功时,要懂得谦让后退;在困境中,要始终保持谦逊合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泱泱中华,礼仪之邦”的深刻内涵,成为真正的谦谦君子。《道德经》与《易经》中的谦卑之道
天下之理,至柔至坚,驰骋于无形之中。老子所言,乃指最柔弱之物,却能在最坚硬之中自由穿行。其真谛在于不争之智,故天下之大,无人能与之相争。
历史长河中,那些权臣将军,因不知谦卑之道,居功自傲,往往落得悲惨结局。而真正的智者,懂得撝谦之道,不倚强凌弱,不守财奴之态。他们懂得资助邻人,共同度过困境,于己于人皆有利。
在《易经》的谦卦第五爻中,亦有“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之说。这与《道德经》中的思想不谋而合,皆强调谦卑者的行为方式——不倚强凌弱,而是以助人之姿,获得双赢之局。
《道德经》中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揭示了道的循环往复之规律以及柔弱为其作用之形式。强弱富贵总在瞬息万变中转换,那些真正懂得道法自然的人,不会恃强恃富,因为他们明白风水总会轮流转。
谦卦第六爻所描述的“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正是对谦虚礼让的赞美。这种美德与作风传扬四方,使人师表四方,行走于世而受人敬重。
《道德经》之思想主张集中在天道无为、虚静柔弱之上,饱含谦让、恭谨、平和之意。其在儒家天地人三才基础上,以道、天、地、人为四大,为思想文化打开了一个深幽高远、思及天外的思想空间。这种伟大的创举,展示了《道德经》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小结而言,《道德经》与《易经》一脉相承,都在讲述天地万物万象的变化及大道自然。而“谦”字在这两部哲学巨著中,都占有突出而特殊的地位。懂得谦卑之道的人,能于世间纷争之外,以平和之心看待世事,终不自大,终能成其大。这种谦逊平和的态度,是泱泱中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支柱之一。在当今社会,这种谦卑之道仍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