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发掘一批北朝墓葬
河南三门峡的一次重要考古发现:抢救性发掘揭示北朝墓葬群的真面目
自2016年3月至6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对位于三门峡市区大岭北路东侧的上村佳苑项目区域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工作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委托,共清理了46座古墓葬,其中包括北朝墓葬16座、唐墓7座以及晚清及近代墓23座。
这些墓葬的发掘出土了共计190件套器物,主要以陶器为主,陶俑尤为丰富,同时还有少量瓷器、铜器、玉器、铜钱以及铁器等。其中,北朝墓葬的发掘尤为引人注目,共出土了122件套器物,以陶俑为主,铜钱次之,还有少量其他器物。
这个项目用地原来是上村居民的宅基地,由于拆迁,地表已经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现存墓口距离地表在0.3至1米之间,墓葬打破了灰黄色和灰褐色的生土。
北朝墓葬的朝向皆为坐北朝南,方向在170至190度之间。它们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的斜坡墓道拱顶土洞室墓有14座,主要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呈长条形,内填五花土,壁面笔直规整;墓门位于前壁底部,顶部为拱形。这类墓葬大多在墓室北端设有生土棺床,常有儿童遗骸,且大多东西向放置,头向朝西。尽管大多数墓葬的随葬品比较贫乏,但其中多数都葬有铜钱,如五铢和永安五铢两种,偶尔也有其他器物。其中,M53墓葬出土了90件套陶俑,成为本次发掘中出土器物最多的北朝墓葬。
第二类的斜坡墓道砖券拱顶室墓则有两座。它们的结构与前一类相似,但墓室为长方形,并在土洞周边砌出墓室壁,墓顶仍为土质拱形。遗憾的是,由于被盗扰,这两座墓葬的人骨架和随葬品均未发现。
唐代墓葬也是坐北朝南,主要为台阶式墓道拱顶土洞室墓。它们的结构同样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呈梯形,前窄后宽;两侧壁前部下张,底部前后等宽;墓门开在前壁斜直面底部。大多为单人葬,仰身直肢,头向朝北。随葬品多置于墓主头部或墓室后部,包括陶瓶、塔形罐、铜镜、铜钗、铜钱、铁剪等。
晚清墓葬则大多为坐东朝西,形制为竖井墓道土洞室。这些墓葬的随葬品有瓷罐、瓷碗、铜钱、铁灯等。
这次考古发掘的46座古墓葬中,以北朝墓最为重要。这些墓葬的分布集中、排列有序,应该属于一家族墓地。虽然未发现有大型墓葬和有价值的墓志类资料信息,但永安五铢铜钱、陶罐、瓷罐以及北朝陶俑的发现为三门峡市及豫西地区北朝时期的考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次发掘的成果也为我们揭示了北朝时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珍贵信息。(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史智民 上官荣光)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