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何痴迷儿童不宜的禁书《西厢记》?
《西厢记》与林黛玉的情感纠葛
《西厢记》,这部富有诗意与意境的古典戏剧杰作,深深影响了无数怀春少女,其中便包括林黛玉。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它,曲词华艳,宛如一幅流动的诗画,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巅峰之作。这部作品中提出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景,更是让无数少男少女为之憧憬、陶醉。
林黛玉,这位怀春少女,自然也难逃其优美的笔触所吸引。当年,尽管潇湘馆内堆满了各类书籍,但最令她着迷的,仍是那部《西厢记》。在村妇的眼中,那书房中窗下案上笔砚俱全,书架上堆满了书,宛如公子哥儿的书房。而在这满架的书籍中,《西厢记》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本。唐诗宋词固然美好,但《西厢记》对她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她的生活和爱情之中。
一次,宝玉与林妹妹嬉戏后离去,林妹妹偶然听到墙内传来悠扬的笛韵和婉转的歌声。那是十二个女孩子在演习戏文。虽然林妹妹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但那些词句却一字不落地传入了她的耳中,特别是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唱词,让她心动神摇。她蹲下身坐在山子石上,细嚼这八个字的滋味,与心中诸多情感交织在一起,不禁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西厢记》在当时实为禁书,其情感之优美、情节之动人,深深吸引了林黛玉。她潜意识中将书中人物当作仿效的对象。在潇湘馆,她无意中吟唱的词句被宝玉听到后,她不禁羞红了脸,连忙假装睡觉。外出归来,见到潇湘馆的景物,她会联想到书中的句子,感叹自己的命运。
林黛玉是幸运的,因为她有宝玉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哥,两情相悦。她有一个可以追求自己爱情的空间,虽然狭窄,却足以慰藉她寂寥的少女心。她大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如同崔莺莺一般。当青春守寡的湘云出现时,黛玉开始害怕宝玉会忘情。正如《西厢记》中的莺莺一样,她对远方的张生既定情又担心他忘情。宝玉的多情是出了名的,黛玉的担心并非无的放矢。
他们之间的情感似乎是心有灵犀。黛玉对宝玉的参禅诗文可以随手带走,而宝玉更是黛玉诗文的第一读者和知音。即使不告诉他诗的作者,他也能够猜出是林妹妹的手笔,并为之感动落泪。
《西厢记》中的美好爱情与现实中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黛玉虽然有心学莺莺,但她注定赢不到自己的婚姻。《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张生可以通过与相国夫人的斗争、张生考取功名来赢得爱情,但宝黛不行。黛玉等到爱情破碎时,烧了当年提诗的手帕,喊出了“宝玉,你好……”。我宁愿理解成是黛玉对宝玉的怨怪:你给我看了《西厢记》,给了我一个希望,却又生生地灭了它。《西厢记》误人啊!最终万事成空,只留下黛玉那哀婉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