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变“拍客”记录新生活
农民变“拍客”记录新生活——新时代的新气象与作为
在新疆博州精河县托里镇伊克呼都格村,每逢双休日,文化室总是热闹非凡。其中,一位中年妇女手持DV机,忙碌地记录着村里的每一刻新鲜生活。她就是刘丽丽,村里的“拍客”,也是一名宣讲员。她的微远近闻名,深受村民喜爱。
刘丽丽变身“拍客”的历程始于2014年精河县启动的“一村一故事”农牧民微电影拍摄活动。她以年过七旬的陈贵珍为原型,拍摄了名为《爱的守护》的微电影。陈贵珍不离不弃,照顾瘫痪丈夫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她。刘丽丽深入陈贵珍的生活,记录下每一个细节,最终完成了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电影在村里放映时,全村人都为之动容。刘丽丽意识到,记录农民的生活,越是平常事身边事,越能引发共鸣。从此,她成为村里最忙碌的“拍客”,用镜头记录下新农村的新生活。
在精河县大河沿镇呼萨英铁热克村,农民“拍客”董希金同样名声鹊起。他也受到微电影的启发,拿起了DV机。2015年,他将镜头对准村里的种植大户董成科,记录下他的善举和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事迹。经过近5个月的拍摄,这部微电影在村里放映,让全村人感动。
董希金的拍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董成科并不配合。但董希金坚持拍摄,最终成功捕捉到董成科的善良之举,让更多人受到启发。他的成功来自于对每一个细节的捕捉,从选好角度,到端稳机器,再到给人物特写,每一个步骤都显得至关重要。
这些农民“拍客”的出现,不仅记录了他们的生活,也见证了新农村的新气象。他们用手中的DV机,记录下身边人身边事,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的新作为。精河县也借此机会,为农民“拍客”配发设备,举办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录生活。
这些微电影不仅展现了农民的生活变迁,也传递了正能量和美好情感。通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时代正在崛起,农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这个时代,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希望。这些农民“拍客”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力量和希望。董希金,这位呼萨英铁热克村的农民,一谈起他的拍摄经验,总是如数家珍,充满热情。在这块充满创意的土地上,他并非唯一将镜头对准生活的农民导演。
2015年,呼萨英铁热克村的村民们创作出了十几部具备公共播放条件的微电影。这个村庄,仿佛成为了一个充满故事与梦想的创作之地。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LED大屏便会亮起,为村民们播放电影。如今,村民们自己拍摄、自己观看,每一晚都热闹非凡。
其中,精河县八家户农场七队的农民杨卫东,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坚信农民也应该参与美丽新农村的建设。最近,他正投身于一部以农民画为题材的微电影的拍摄。
在农牧民微电影培训班上,杨卫东被老师的讲述所吸引,学习了拍摄微电影的技巧以及如何构思作品的主题。他说:“现在农民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不仅要种地,还要有精神追求。我把身边的感人故事拍摄下来,不仅表达我的思想,还能激发更多的农民传递正能量。”
几年来,杨卫东的作品不断问世,他拍摄的微电影作品涉及民族团结、助人为乐、致富能手、文化能人等农村常见题材。其中,三部作品甚至得到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精河县的嘉奖。这些作品讲述了农民挑战自我、身残志坚的创业故事,以及大学生为照顾重病母亲而放弃外地工作的感人故事。
杨卫东自豪地说:“我觉得自己正在成为美丽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参与者。我的作品都是正能量的,我希望通过微电影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近年来,精河县每年都举办农牧民微电影节,展示农民的创作才华。这些微电影作品不仅赢得了村民的热爱,也展现了新一代农民对文化的追求与自觉。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每一个农民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镜头都有自己的语言。他们的作品,正在向世界展示着农村的美好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