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曾是剪纸天才 创作童话边剪纸边讲故事
在中国的传统乡村生活中,剪纸与刺绣是女孩和妇女不可或缺的生活部分。特别是在北方的乡村,许多妇女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剪纸和绣花。这种传统在陕西旬邑的天才剪花娘子库淑兰的彩色剪纸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剪纸,是女孩和妇女的心灵手巧的体现,也是她们人格价值的展现。在村庄里,妈妈和奶奶等老一辈女性不仅是传授剪纸技艺的导师,更是传递口传民谣和习俗故事的重要媒介。小女孩在童年时期学会剪纸和绣花,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经历的积累,她们的作品将越来越富有生命力和人性的光辉。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不仅是中国儿童喜爱的作家,也是一位剪纸艺术大师。他的剪纸作品丰富并发展了北欧人像剪影式剪纸传统。他的剪纸创作常常融入口传的诗歌文学故事和他那颗敏感的心所感受到的事物。他一生创作了千余幅剪纸作品,为北欧的剪纸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称安徒生为北欧现代剪纸之父并不为过。
研究安徒生的创作方式,我们发现他创作童话时常常边剪纸边讲故事,口传故事和剪纸图形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种创作方式与中国乡村妇女的传统剪纸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验证了剪纸是心灵与手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手确实比眼离心更近,心手叙事方式是民间文化叙事传统的普遍选择,也反映出人类文化认知方式的本能选择。对于妇女和儿童来说,只有视剪纸为个体心与手的文化认知过程,视其为生活与生命的本能表达,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传承与创造。
中国剪纸艺术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面对儿童的文化遗产教育,不仅关乎文化遗产的未来,也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创造与发展。普及儿童剪纸艺术教育和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一种非常适合和有效的身心启蒙方式。中国传统剪纸的启蒙教育应该从童年时期开始,通过口传文化和手传技艺来启迪儿童的智慧。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剪纸艺术,让它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当今的儿童美术教育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一种融合了剪纸与口传文化的教育方式。我们过于狭隘地关注于“眼睛美术教育观”,却忘记了民间图像叙事的力量,这种力量并不仅仅依赖于视觉,而是深深扎根于心灵。心灵的世界远比眼睛所见的更为广阔和深邃。我们的手,比眼睛更贴近我们的内心。
儿童美术教育对于手的情感功能仍然显得“蒙昧”。我们未能充分理解自己的民间艺术传统,因此也忽视了手作为心的外延,如何通过触摸感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行为过程。手不仅是身心生命律动的参与者,更是记忆的承载者。我们的书写、绘画、舞蹈、运动,甚至日常习惯动作,都是手的记忆在悄悄发挥作用。
儿童的天性纯净无瑕,与生俱来的涂鸦本能远远超越了成年人。当儿童在涂鸦与剪纸中,心手相随,他们在认知成长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出动手的兴趣和本能的选择。
千年传承的中国多民族剪纸传统,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看,是一种适合儿童认知发展的文化方式。剪纸沟通了心与手,开启了图形叙事的传统。心手互动、共生的情感叙事不仅契合儿童,也同样适用于妇女。
一种文化类型或文明物种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深层的人性价值和连接个体生命本能的自我需求。我们往往只看到剪纸在社会学视野中的民俗价值,却未能从认知心理学和文化遗产学的角度,去它对于儿童与妇女的人性价值。这是一个充满潜力的研究领域,其中的启示将有可能改变我们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观,引领我们发现更具人性化的启蒙之路。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融入剪纸文化等民间艺术传统,让儿童在心灵与手的交融中,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这样的教育方式将有助于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让我们走向更加人性化、更加和谐的教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