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四位功高震主者的不同结局是什么
一、周瑜:幸运的功高震主者
谈及功高震主,周瑜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作为首席功臣,为吴国的版图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孙策死后,他成为托孤重臣之一,展现出非凡的影响力。他劝主送质,为吴国的未来消除了后顾之忧。当曹操南下时,他的千年流传的战役,更是让周瑜声名大噪。他拼死取下的南郡,更是其功业的巅峰。这些辉煌成就,也印证了后来“非瑾,孤不帝也”的言论。
周瑜的幸运之处在于他年仅36岁便离世。这对他个人而言,或许真是一种幸运。试想,若周瑜真的活得更长久,实现了“二分天下”,他的命运又将如何?或许会有更多的波折和挑战等待着他。但历史的安排总是出人意料的,周瑜的早逝使他的人生变得完美起来。尽管留下了遗憾,但他的辉煌成就和早逝的命运让人感叹“天妒英才”。
二、诸葛亮:聪明的功高震主者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的功高震主之处也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他以“鞠躬尽瘁”的精神为国家付出,巧妙地避免了功高震主的困境。他在朝堂上的表现,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出师表》就是他的震主“罪证”,他以教训儿子的口吻出现,展现了自己的高尚和威严。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能够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避免功高震主的危险。如果他的北伐真的成功,或许会有不同的命运,但我们也要设想,如果成功来得太容易,或许诸葛亮的命运也会因此改变。
三、陆逊:悲惨的功高震主者
陆逊的功绩与周瑜相似,但他所面临的处境却更为艰难。他辅佐的孙权是后期的孙权,与周瑜所面对的孙权有所不同。陆逊在荆州的治理和练兵上都表现出色,使荆州井井有条。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却十分尴尬。他的妻子是孙策之女,而孙权对孙策的后人一直存有戒心。陆逊长年统兵在外,使得孙权对他心生疑虑。最终,一幕“三气陆逊”的悲剧上演,陆逊被活活气死在一个所谓的“二十条罪状”上。尽管后来这些罪名被完全反驳,但一切都已迟矣。陆逊的悲惨命运使他成为了三国时期最悲惨的功高震主者。
四、司马氏:最成功的功高震主者
要论最成功的功高震主者,那无疑是司马氏。他们最终一统三国,实现了天下的大一统。司马氏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在掌握兵权、布局策略等方面都有着出色的表现。虽然诸葛亮的北伐加强了司马氏的兵权,但他们的成功并非仅仅依靠兵权。司马氏在策略、智慧和时机把握上都表现得极为出色。随着司马懿的出现,司马氏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最终代魏称帝,实现了三国的统一。他们的成功,是功高震主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曹爽的暴行导致人心尽失,而司马氏集团则在这一时期悄然崛起。曹氏所聚集的大多都是纨绔子弟,而司马氏集团则吸引了众多英才。这样的差异使得司马懿在高平陵事变中能够果断行动,一举成功。此后,司马懿铲除了王凌、毋丘俭等异己势力,稳固了司马氏的江山。
司马氏的成功并非完全依赖于诸葛亮的存在,而更多地源于曹氏的衰落。没有曹爽的昏庸无道,司马懿不可能拥有如此良机。在曹爽统治下的暴政时期,司马懿开始广结人心,为司马氏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司马氏与曹氏最终开战之时,民心所向,司马氏自然能够获胜。
魏王推翻汉室,建立大魏,成为中原的霸主,无人能敌。大魏继承汉业,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歌舞升平。司马氏逐渐揽权,弑杀曹爽,大魏的皇权被司马氏夺取。他们仿效汉献帝的退位禅让,使大魏归于晋国。
可以说,司马氏的成功是建立在曹氏没落的基础之上的。曹爽等人的失误为司马懿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司马懿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通过高平陵事变以及随后的政治手段,逐步巩固了司马氏的地位,最终实现了对曹氏的取代。这一历史转折点上,司马氏的智慧与决断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们成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