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 这台“超级显微镜”不一般
中国散裂中子源: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
站在广东东莞松山湖畔,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静静矗立。这座庞大的科学装置犹如一个精密的微型世界探测器,虽小如中子,但产生强中子束的威力巨大。它的开工建造始于2011年9月,经过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终于在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世界第四个脉冲散裂中子源装置。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谈及此装置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强调,该装置的90%以上设备都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并实现的国产化,显著提升了我国在磁铁、德国网源、探测器及德国网子学等领域的产业技术水平。
为何中子散射能够成为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陈和生以生动的比喻进行解释。他提到,中子能轻松地穿透物质,当它们打到被研究的样品上时,有些中子会与研究对象的原子核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运动方向。通过分析这些中子散射的轨迹以及中子和物质相互作用时的能量和动量的变化,科学家就能反推物质的结构。这就像是在一张看不见的网上扔弹珠,通过观察弹珠的运动轨迹来推测网的形状和材质。
散裂中子源在中子探测方面具有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与同步辐射光源互为补充,中子散射在探测含有氢、锂等轻元素的能源材料、软物质与生物材料等方面具有优势。这是因为中子散射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散射强度不受原子序数影响,能够区分同位素和相邻元素,以及氢、锂、碳等轻元素。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应用已经渗透进多个领域。在材料科学方面,它帮助科学家研究大型工程部件的残余应力和金属疲劳;在生物医药领域,它协助揭示蛋白质的内部结构;在可燃冰的开发利用中,它为我们研究可燃气体甲烷水合物的形成机制和稳定条件提供科学依据;甚至在文物研究领域,它也能通过中子成像技术揭示文物的内部构造,例如一尊佛像的中间隐藏的一根木制“主梁”。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一个服务于基础研究并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装置。它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帮助我们揭开物质微观世界的神秘面纱,为新材料研发、生命科学、化学化工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其在未来有望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与突破。在深邃的科学世界中,中子散射以其独特的敏锐性,对轻的元素展现出强烈的感知能力。就如同一位细心的工匠,中子在物质的秘密时,能够轻易地洞察到每一个细节。在这其中,有一种元素特别引人注目,那便是木头——一种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它的本质,被中子以无比清晰的方式揭示出来。
想象一下古代的工匠在制作佛像时,他们巧妙地运用了一种我们称之为“木梁法”的工艺。他们在中间立起一根坚实的木棍,这就是木梁。这根木棍,就如同中子的视线一样,支撑着整个佛像的结构。而木棍的材质,正是我们熟知的木头,那是一种碳氢化合物的天然形态。中子可以轻易地“看见”它,感知它的存在,揭示它的结构之美。
接着,工匠们在木梁周围巧妙地缠上支撑架,这些支撑架就像木梁上的装饰,它们共同构成了佛像的主体结构。这些支撑架的存在,不仅增加了佛像的稳定性,而且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这正是工匠们的匠心独运,他们巧妙地将自然元素与人造结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工匠们用黏土将这些元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最终的佛像。黏土的运用,如同一种神秘的魔法,将各个部分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完美的整体。这就是中子散射揭示出的古代工匠制作佛像的过程,一个融合了自然元素和人工智慧的杰出创作过程。
整个过程充满了工匠们的智慧和汗水,他们巧妙地运用中子散射敏感的元素——木头,制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佛像。这些佛像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科学的展现。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